鸟类传染狂犬病吗?
先放结论,鸟类不能传染狂犬病。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狂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宿主是什么。根据现有的研究发现,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动物包括食肉动物(猫、犬等)、翼手目(蝙蝠等)、啮齿目(老鼠等)和大鼠科(野鼠等)。这些动物都属于哺乳纲。一些禽鸟也被证明是狂犬病毒的易感动物,如鹅、火鸡和珍珠鸡等。所以,从宿主范围来看,鸟是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的。 但是!我们人类接触最多的还是家养的宠物动物,而宠物动物中大多数为啮齿类或猫科动物。这两类都是典型的哺乳纲的兽类。虽然鸟也可以吃这些动物,但是一般情况,鸟不可能像啮齿类或猫科动物那样充分地消化这些食物,从而造成微生物在消化道里的定植。而且,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鸟类的消化液的抑菌作用也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理论上来说,鸟类感染某些病原体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鸟类传播狂犬病的报道。如前所述,极少数的鸟类可能会感染狂犬病毒,但是这种感染通常都不足以导致该病毒在鸟类中广泛流行。事实上,关于鸟类传播狂犬病的报道并不多。比较知名的案例也就是1988年哈尔滨某大学发生的一起疑似禽脑炎病毒引起的疯狗事件,以及2014年台湾高雄的一起猎犬咬伤病人引起狂犬病的病例。这两个案例里,感染的动物都为食肉类动物,且感染的病原体均为急性传染病;而从病原体来看,两者导致的临床症状也比较类似,都可以表现为神经症状和免疫抑制。但是这些疾病都有明确的传染源,且多在动物之间传播。而鸟类很少作为这些疾病的常见易感动物。
再者,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少数感染了狂犬病毒的鸟类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前面已经提到,一般情况下,鸟类的消化系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一旦细菌或者病毒进入了消化道,如果这些入侵者无法在短期内被消灭的话,很有可能在消化道内进行繁殖,此时机体便会发出响应的免疫反应。然而,对于狂犬病毒这样的有包膜的病毒,这种防御机制几乎不起作用。所以,若病毒能够在消化道里存活并繁殖,则极有可能进入后消化道,进而侵入胆道或者是胃肠道壁,引起炎症反应。胃肠道的机械性吸收能力也会受到病毒的破坏,从而导致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全身营养状况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抵抗力会迅速下降,除了可能继发其他胃肠道感染外,对病毒本身的免疫功能也有限。即便是在肠道中繁殖了足够数量的病毒,这些病毒也无法及时地被清除出体外。随着病毒的持续增殖,最终可能会造成病毒血症,危及生命。所以,一般来说,只要做好必要的清洁工作,不吃生的或未熟的禽类,避免病从口入,便可以较好地预防狂犬病。